似乎有種默契,幾乎每一套喪屍( zombie )電影,

都會不約而同的提到人性。

方程式幾乎也一模一樣。

在這種恐怖災難當前,

總會有自私的人,只顧自己的人,也有偉大不惜自我犧牲的人。

所以說,

要重新炒出冷飯不容易。

畢竟,已經有太多這類電影。


釜山行》(Train to Busan)算是一個近期出色的喪屍電影。

故事模式依然是:被冷落的家庭 – 醜陋的人性 – 壯烈的犧牲,

任何你想得到的煽情情節。

但電影勝在夠緊湊,主要喪屍戲份全發生在一個列車裏,

主角就在列車裏為了和女兒一起生存下去,

不得不做出困獸式的生存法則。

如果你喜歡喪屍電影,也喜歡《虎膽龍威》(Die Hard)那種困獸式的搏鬥,

想象一下以下這三部電影加起來的效果:

喪屍、《虎膽龍威》、加上《潛龍轟天 2》(Under Siege 2)的列車情節。

全程沒有尿點,這是電影出色的地方。

電影也沒有一般韓國電影複雜的人性情節,

簡單,甚至過於直接。

 


World War Z》是去年讓人眼前一亮的喪屍電影。

把一碟冷飯重炒、去掉多餘的部分,重新包裝,

依舊香噴噴。

這電影沒描述太多人性,

直接把火力焦點集中在男主角的冷靜上,

找出喪屍病毒的解決方法。

電影比較不可思議的地方是,

男主角可以墜機不死,

墜機的地點也可以是剛好他要去的地方。。。

電影沒有狗血,沒有老套情節,

Brad Pitt 演得有說服力,

大家也看得心服口服。


電影短短兩個小時,要描述人性其實也太勉強。

要是換成連續劇呢?

是否能把人性情懷發揮的淋漓盡致?

我相信這絕對行得通。

陰屍路》絕對是這方面的表表者。

男主角因槍傷而昏迷不醒,

醒來後,整個世界已經到處都是喪屍,

這電影開場,和多年前的《28 天之後》(28 days later,也是出色的喪屍電影)如出一辙。

沒有電影般的緊湊,

透過尋找家人的路上,

男主角慢慢認識到許多生還者,

包括積極的,也包括絕望的,

人性情懷,也慢慢一層層的剝開。

英語名 The Walking Dead,直譯的話其實是行屍走肉。

裏面的行屍走肉,除了喪屍,

也包括只想生存下去的人類,

他們生存的唯一目的,就只有在恐懼中活下去。

整套劇集氣氛十分壓抑,是一個製作出色的劇集。


喪屍電影通常標榜恐怖,血腥,當然還有老掉牙人性。

熱血喪男》(Warm Bodies)算是個異類。

不恐怖,一點血腥,更多的是,黑色幽默。

如果你想看喪屍如何追女孩,還是個活生生的人類,

這是可以向電影學習的地方。

這不是套爛電影,至少我是那麽認為。

導演重新定義了『喪屍』的行為。

硬要扯上人性情懷的話,

只能說,每一具行屍走肉其實都有顆本來會跳動的心,

然而如何讓這些心重新跳動起來,

關鍵在於如何去 trigger 它們。


喪屍情節是否有可能發生?

也許吧,尤其是各種各樣病菌汎濫的世界裏。

有沒有想過,

如果發生了,自己身陷其中,

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

PS3/PS4 電玩《The Last of Us》倒給了一個很好的體驗。

這電玩不一樣的地方是,

把人性情懷加入在電玩裏。

如果你喜歡類似《House of the Dead》或《Resident Evil》這類喪屍電玩,

這遊戲的節奏可能慢了點。

電玩裏,最恐怖最難纏的不是喪屍,

而是人類。

為了防備其他要活下去的人來搶你的資源,

你能做的也就是一一把他們幹掉。

玩家也變成了醜陋的人類了,算是一大諷刺。

套句電玩裏的主角說的一句話:

喪屍不會躲起來,人類會。

貫穿整個電玩的背景音樂是憂傷的低音吉他,

氣氛和《陰屍路》一樣壓抑,

不是傳統的殺個痛快的喪屍遊戲。

花了兩星期破關,

再也沒有別的電玩能給我那麽大的震撼力。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